•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广东高校

东江大讲堂116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来校讲学

时间:2016年07月04日 信息来源:惠州学院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本网讯  6月21日上午,北京大学中文系廖可斌教授做客我校东江大讲堂,以“文献、文学、文章、文化四位一体——解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为题,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为中文系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此次活动也是庆祝建校70周年的系列讲座之一。

如何解读古代文学作品,一个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恰恰正是当今不少学生乃至学者困惑的一个难题。廖教授对此做了生动形象的比喻:解读作品所需的“情感体验”与“想象能力”好比“鸟”的躯干,除此以外,还需要一对“翅膀”——“文献与历史”、“哲学与美学”。具体来说,分析作品就是要通过情感体验,想象还原特定情境,如果没有文献版本的考察辨析,作品解读容易违背真相,即“无史不实”;如果没有文艺理论的逻辑思辨,作品分析也会流于肤浅,即“无哲不深”。只有这两翼同时扇动,欣赏文学之美的“鸟儿”才能高飞。

廖教授特别强调文献研究的重要性,解读作品必须依据可靠的文献资料,以免落入痴人说梦的境地。他以文学史上的许多具体作品为例,说明因为历史考证不实,文献版本差异而造成作者误认、文本误读等问题。例如,清代文献书目著录吴承恩的《西游记》,实际上是归在“地理”书籍的类目之中,且吴承恩曾有过一段由东至西的迁谪经历,由此推断小说《西游记》的真正作者可能并非吴承恩。《窦娥冤》第三折【滚绣球】实际是经后人改写过的,而较早的版本只是说“负屈含冤哀告天”,并无“埋怨天地”之意,据此可以理解窦娥形象为何前后矛盾。总之,关注重要的文献现象,通过不同版本的对比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小则有助于对单个作品的深入了解,大则能对文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作一番重新的认识。廖教授以其独特犀利的观点,充分详实的例证,颠覆了传统教科书上的某些论断,使在场许多师生顿时“脑洞大开”。

廖教授既能从宏观上高屋建瓴地透视文学与文化问题,又在个案细节处讲得绘声绘色,旁征博引而不枯燥繁琐,师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中文系肖向明主任总结廖教授的演讲为“思古接今,抚今追昔;神采飞扬,幽默风趣;余音绕梁,意犹未尽”,同学们的感受是“在此炎炎夏日中,如同享受了缕缕清风。”

最后,廖教授就同学们的提问一一作答。他勉励学子提高写作能力:“只要你想写好,就能写好。”建议大家不妨抛开所学过的写作套路,尝试用自己的心灵来体验,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并且提出“规范”、“准确”、“简洁”、“生动有力”四方面作为好文章的标准,最后还推荐了几本相关经典书籍,为同学们提高写作能力指明具体途径。

6月20日下午廖教授还到中文系与老师进行了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座谈交流。

撰稿:中文系  陈凯玲/文,新闻中心 黄奕纯/图

审稿:肖向明  审核:金伟  签发:赵日兴

上一篇:东江大讲堂115中南大学范景莲教授来校讲学
下一篇:文化惠民我校交响乐团在市文化艺术中心办交响音乐会
(作者:佚名 编辑:惠州学院)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