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广东高校

中国教育报年度盘点 尹绪忠书记观点上榜

时间:2017年01月19日 信息来源:不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1月12日的中国教育报06版理论周刊以《2016激励我们前行的教育思想》为题,通过政策热点、思想肖像、教育试验、题目研究等栏目盘点2016年国内各教育学者的思想观点。其中,在政策热点一栏,我校党委书记尹绪忠以《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将来》一文中的精彩观点,与来自北京大学、山东省教育厅、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单位的着名教育学者共同上榜,为2016年的中国教育界贡献思想成果。

《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将来》发表于2016年5月5日的中国教育报第7版。全文观点光显,擘肌分理,站在高职院校管理者的角度从四个方面论述高职教育中理论与决策、专业与文化、教学与管理、科研与服务之间的关系,提出“理论是源,决策是流;专业健身,文化铸魂;教学立校,管理强校;科研驱动,服务至上”。文中金句频出:“理顺理论和决策的关系,强化顶层设计与规划,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当务之急”、“仅有专业‘躯体’,道德精神不足,无异于行尸走肉”、“没有专业技能‘垫底’,文化是纸上谈兵和蜃楼海市”、“科研能力是硬实力,服务态度是软实力,内涵建设必须硬软兼顾,协同共进”……三言两语,意味深长,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提供了发展思路。

尹绪忠书记在文中强调,从大学的象牙塔里走出来,开门办学,开放发展,周全服务,紧跟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加强高职院校的贡献率、着名度、美誉度,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真正将来。

据此,现转发《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将来》一文,以飨读者。

 

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将来

尹绪忠

 

理顺理论和决策的关系,强化顶层设计与规划,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当务之急。

仅有专业“躯体”,道德精神不足,无异于行尸走肉。

高职教育,解决就业,只是最低要求。

高职门生大学期间,身心渐渐成熟的同时,要化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科研能力是硬实力,服务态度是软实力,内涵建设必须硬软兼顾,协同共进。

从大学的象牙塔里走出来,开门办学,开放发展,周全服务,紧跟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加强高职院校的贡献率、着名度、美誉度,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真正将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越来越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尤其是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显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教育部等六部委发布《当代职业教育系统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建设规划》);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举措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创新计划》)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拔举措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管理计划》),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颁布《关于指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变化的引导意见》(以下简称《引导意见》),标志着高职教育驶入内涵发展的轨道。内涵发展是相对外延发展而言的。外延重要看投入、规模、速度、人数、黉舍、就业率等数量指标,内涵则看重结构、服从、效益、成长性、写意度、教学水平、社会评价等质量指标。从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是个体系工程和历史过程,包括理念的变革、思路的转向、体例的转型和条理的升级等多个方面。要使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必须解放思想,面向将来,虚实结合、以虚促实,总结经验教训,廓清熟悉误区,树立并落实精确的教育观、发展观和政绩观。

 

理论是源,决策是流

理论和决策谁先谁后,反映的是一种理念。高职教育在我国是复活事物,其概念在上世纪末才成形,虽然起步晚,但是进展快。一些高职院校向导,分外是新办院校,凭经验想当然,忽视理论,满腔热血,急于求成,仓促上马,贪大求全,每每事与愿违,发展难以为继。理顺理论和决策的关系,强化顶层设计与规划,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当务之急。

理论是拿来尊重的。理论与决策的关系,本质上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本不是个题目。理论来自实践,高于实践,引导实践,推动社会实践进程波浪式向前,人类熟悉社会螺旋式上升,是马克思主义熟悉论的基本观点。整个高职教育也好,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也罢,转瞬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引导。

理论引导,研究为上。第一,分析、判断当前形势。换句话说,就是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我国高职教育不到20年,黉舍数量远超本科院校,在校生规模占有半壁江山,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职业教育当代化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内涵发展是引导思想的转轨,从讲数量到讲质量,由比规模到比效益,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外部环境和高职井喷式增加的纠偏要求使然。如何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探究新思路?答案就是,只有精确的调查研究才有谈话权。

第二,熟悉、把握高等教育规律,亦即了解高教潮流和大势所趋。规律教人敬畏。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有机的必然的联系,不以时间、地点和人的因素为转移。高职教育是有自身规律的,要有办学宗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配备、师资结构、社会服务、教学评估、校企合作,等等。除了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外,高职教育也有职业教育的特别规律,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高职教育姓“高”、名“职”,是跨界的。熟悉规律、把握规律要循规蹈矩、步步为营,不能一挥而就、一劳永逸。

第三,回应、担负人民的重托,即顺应民心所向,赢得社会承认。高职门生是高考录取的最后批次,“兜底”教育是高职的职责。大众化、个性化和天然人、社会人是两对矛盾,办人民写意的高职教育,就是要把大众化和个性化有机融合,培养对社会有效的人。名牌大学是“高进高出”,高职教育是“低进高出”。“低进高出”责任重,必要更大的投入(情感)、更多的支撑(道义)和更艰辛的支出。形势、规律、民意,如立体坐标的三大维度,决定高职教育的定位,是每所高职院校决策时必须遵循的依据。

当然,理论研究不是理论引导的悉数,理论引导决策、推动发展,除了研究,还要增强理论学习,读些经典原著,精而管用,做到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立场坚定,观点光显,方法天真,让读懂经典成风气,运用理论成风俗。高职教育内涵建设路途中,理直,气才壮;源远,流才长。理论的源头源源赓续,决策和发展才会奔流不息。

 

专业健身,文化铸魂

知足地方(行业)紧缺性高素质技术人才需求,是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使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由需求方(企业、行业)和供应方(黉舍)一路决定。专业教育和素质提拔是高职教育的过程,互相促进,不可替换。

《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专科教育应当使门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现实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遗憾的是,很多高职院校断章取义,我行我素,把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一味强调高职门生的专业技能教育,将高职教育等同于“短、平、快”的职业岗位培训“速成”或与高中同级的中职教育。

毋庸置疑,高职教育要培养专业技能,是教育的工具理性,专业教育是高职门生大门生涯的重要课程。另一壁,高职教育属于专科学历高等教育,得履行“成人”功能,是教育的价值理性。《决定》和《建设规划》强调,高职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高职院校的卒业生应该有梦想,遵循取之有道的致富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寻求;有技术,且有能够带来稳固收入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脱手能力;有文化,懂得基本的社会生活常识和遵纪守法、明辨是非的思想憬悟;有担当,养成助人为乐、甘于奉献、心忧天下、责无旁贷的主人翁情怀。大学育人的文化雄厚多彩,思政课、公共课、选修课、社团运动、社会实践、校园环境、门生工作等,“条条大路通罗马”。仅有专业“躯体”,道德精神不足,无异于行尸走肉。高职教育,解决就业,只是最低要求。

国家要求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首先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单是身份,适应新的生活体例、生活环境和生产体例,根本的是思想意识、举动风俗和人际关系的转变。高职门生年龄处于青春期“晚期”,绝大多数上高职的农村孩子,读完大学就可能走进城市,从“农村娃”变成“城里人”(至少是常住);自力生活,由“小农”变成自给自足的“大人”。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历史过程中,高职教育岂能不三思而后行?

教育在乎过程。高职门生大学期间,身心渐渐成熟的同时,要化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看重个体的内在品德,包括职业态度、职业寻求、职业伦理、职业规矩、职业情感、职业风俗和职业团队意识等,靠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赚点钱成暴发户容易,富贵不能淫成贵族很难。专业技能训练想快可快,铸锻高尚灵魂却非一日之功。

专业是硬功夫,文化是硬骨头。无论是人的城镇化,照旧培养制造强国的工匠,专业和文化都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正视文化育人并非否定专业教育的意义,谁都知道,没有专业技能“垫底”,文化是纸上谈兵和蜃楼海市。

 

教学立校,管理强校

教学和管理是高职院校的两个轮子,相对自力,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主业和生命。所有院校无不正视抓教学工作,教师是黉舍的主人,教务部门是职能部门的轴心,其他部门好像都是教学的辅助机构,因此,一些院校陷入重教学、轻管理,强教学、弱管理的境地,久而久之,就成了“一边倒”的瘸子。

管理,管人理事,管人在先。西方寓言有云:3只鹦鹉,第一只毛色美丽,满一岁,会一种语言,售价200元;第二只体格健硕,满两岁,售价400元,由于会两种语言;第三只年岁已老,色相平平,售价800元,众人不解。问主人,原来第三只是管前两只的,是前面两只的“头儿”。寓言虽然浅显,但是道理深刻,专业人员可贵,管理价值更高。《举措计划》要求,高职院校创新发展必须坚持教学改革与提拔治理能力相结合,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依法制订章程,优化治理结构,提拔治理能力。研究注解,大学管理分经验治校、制度激励和无为而治等3种类型,属于3个层面,或叫3个阶段,层层递进,依次升格。最低条理是经验治校,重要是人治,靠黉舍“一把手”小我说了算。制度激励是第二条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有章必依,违章必究,维护制度的严正性、权威性和法权地位,激发教师的庄严感、门生的自大感和全体员工的成就感,用制度打开所有人的事业空间,为所有人提供寻求梦想的保障。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是经验管理,处于第一阶段后期,存在三大短板。一是门生管理工作跟不上时代要求。当今世界,物质雄厚,衣食无忧,信息泛滥,通信发达,文化多元,宣扬个性,喧哗浮躁,急功近利,与10年前、20年前相比,学习环境、生活条件简直是今非昔比、天上地下,而门生工作部门的职责和指点员的工作体例基本没有变。二是当代高职教育制度系统紧张滞后,很多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和配套性。因为建校历史短,有的还来不及建章立制,即使制度“等身”,有的也是应付检查,急急忙忙且零细碎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制度的有用性大打扣头。三是高水平管理队伍尚未形成,真正懂高职的管理大家和懂管理的高职行家不多。新中国的高职教育自力更生,一些高职黉舍的向导和管理干部是半路出家。虽说“草鞋没样,边打边象”,赓续加大投入,培养引进结合,高职教育管理人才团队仍然左支右绌,有的只好赶鸭子上架。

教师彷佛前台的演员,行政人员是舞台后面看不到的人。在黉舍这个大剧场,灯光都打在教师身上,表演的真正成功离不开那些写剧本的、灯光、舞台设计等负责幕后的人,他们的作用更大。日本一位大黉舍长如此说。一所优质的高职院校,其教学领域的“精彩演出”是相似的,品牌课程、特色专业,可看可听,你有我有大家有;“幕后”的管理服务则不一样,如泥土、空气、阳光,看不见摸不着,而又无处不在且人人有份。《管理计划》刚刚开了个头,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考核、分工、统筹、聘任、饭堂……像个小社会,管得好的话,政令通顺,心齐气顺,共建共享,事业旺盛,曲终人不散,人走茶不凉,品牌成名牌招牌,特色成上风强势。

 

科研驱动,服务至上

《引导意见》对高职教育也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如“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建成有区域影响力的先辈技术转移中间、科技服务中间和技术创新基地”的总目标,同样适用于综合类高职院校。怎样“融入”,如何“对接”,重要是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产教一体”,要求高职院校具备壮大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务实热情的服务态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双师”队伍建设“练内功”。

为什么科研是能力呢?是由于社会上普遍认为高职是专科,先生教好书足矣,不必要也搞不好科研。科研是长期学习思考的伶俐,是日常工作养成的风俗,是思维体例训练的沉淀,是知识积累到肯定程度引发的“薄发”,不仅不会影响教书育人,而且会为上课和实训夯实基础、创造空间、开拓视野。“985”和“211”院校的科研积极关注宏伟的国家战略,而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要尽量解决面前目今的实际题目,一是课程开发,消化国家统发的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教材;二是技术发明和产品设计,给企事业单位及时提供帮助;三是承担课题和成果转化,让项目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研是发动机,驱使懒惰者用功,引领守常者思变,逼迫攻关者结盟。在高职院校,不正视科研或没有科研能力的“教书匠”是没有后劲的。

为什么服务是态度呢?由于高职算大学,教师不乐意走出校园,不愿意接受上课之外的安排;行政人员有些官僚主义、情势主义,层级分明,按部就班。黉舍是个生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对门生、对同事、对社会的服务,态度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懒散的,是自动的而不是悲观的,是自发的而不是被迫的。影响服务态度的缘故原由无外乎两个:知识分子狷介的秉性和市场原则的潜移默化。进步服务意识,首先要调整黉舍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强化服务员的角色认同,摆正小我与黉舍的关系,无论社会怎么变,黉舍是服务部门、教育是服务产业的性子不会改变。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对教育者也要增强职业教育,学高为师,行高为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能斤斤计较、按酬付劳,甚至少劳多得、占小便宜。

有“为”才能有“位”。教师是“为”的主体,教师“有为”,黉舍和教育才能“有位”。科研能力和服务态度,是师资(广义)团队核心竞争力的一体两翼。科研能力是生产力,服务态度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前者无后者,会掉进“拉美陷阱”。科研能力是经济基础,服务态度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后者无前者,讲服务会陷入“空想”。科研能力是硬实力,服务态度是软实力,内涵建设必须硬软兼顾,协同共进。既要有想法,也要有办法。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产学结应时,黉舍科研能力通过给门生和社会提供高水平的服务表现出来,教工优秀的服务态度反过来为良好的科研能力添彩。

我国高职教育的又一个春天来了。不自傲无以立根本,不批判无以识天下,不创新无以图将来。理论建设是高职转轨的逻辑起点,理论是实践的结晶、历史的积淀、举措的指南,理论建设是理论自傲的先决条件,理论自傲是道路自傲的基本前提。发现题目不是否定实际和否定成绩,而是为了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到细节和实处,实现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实现绿色发展。从大学的象牙塔里走出来,开门办学,开放发展,周全服务,紧跟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加强高职院校的贡献率、着名度、美誉度,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真正将来。

(作者系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党委书记)

 

附原文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6-05/05/content_455321.htm?div=-1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1/12/content_471273.htm?div=-1                     

来源:中国教育报 第07版教育科学  作者:尹绪忠

 

上一篇:图解一图读懂2017年中山市当局工作报告
下一篇:学习一流企业 磨砺全球眼光
(作者:佚名 编辑: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